|
《漢語大字典》〔全八冊〕
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/編(四川辭書及湖北辭書) |
文革末期,大陸歷經多年的破壞之後,開始著手文化工作的重建。1975年,由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在廣州召開會議,決議在接下來的十年之內編寫160種中外語文詞典。而《漢語大字典》和《漢語大詞典》是其中最受矚目的兩個計劃。
這兩部語文工具書在各方面都有分工。就編輯隊伍而言,《漢語大字典》是以四川、湖北為中心而展開;《漢語大詞典》則以上海為中心而展開。就內容而言,《漢語大字典》以收字為主,不分古今,不避冷僻;《漢語大詞典》則收詞為主,酌收古字古義。
《漢語大字典》歷經多年編纂之後,於1986年開始出版第一卷,於1990年出齊八卷,全部歷時十五年之久。《漢語大字典》共有三大特點:第一,是古今楷書漢字的總匯,字頭收字量高達56,000多個,破了《康熙字典》47,035個,以及中華書局《中華大字典》(1915年)48,200個的紀錄。第二,把漢字古文字形的各種演變做了整理與分析;第三,注音採現代音、中古音、上古音三種標注,把漢字在不同階段的讀音變化也做了整理與分析。
《漢語大字典》與《漢語大詞典》計劃完成後,大陸終於擺脫了過去以《新華字典》為主而有的「大國家,小字典」之譏,在中文語文工具書的發展上立下了里程碑。《漢語大字典》也另有簡編本出版。(傅凌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