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縱談絢麗多彩的亞洲及其設計思考••• 本書的對談及鼎談中出現的人物都是與我交往至深、互相信賴的朋友。韓國的安尚秀、鄭丙圭,中國大陸的呂敬人、台灣的黃永松,還有印度的R.K.喬希(R.K.Joshi)和柯蒂•特里維迪(Kirti Trivedi)。除了喬希與我同一世代之外,其他人都比我年輕很多。他們是活躍在第一線的設計家或藝術家,在本國或跨國從事著出色的工作。 我們在各自的國家或日本相遇相知。晤談往往觸及「何謂亞洲」「怎樣弘揚亞洲傳統」等話題,勝過談工作、話家常。一提這個博大的話題,必然動員筆談或憑藉直覺,坦率執著,深入熱烈。 我年輕時就對亞洲充滿好奇,從六○年代中期開始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尋覓著「何謂亞洲文化」的答案。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那些妙趣橫生的造型,幾次舉辦展覽會,並出版了題為「萬物照應劇場」的系列叢書。每當我在揣摩這個主題上遇到麻煩或需要查找資料時,是他們--亞洲的朋友們給我提供線索、郵寄資料,不辭辛勞。 一個宛若從歐亞大陸彈出的島國--日本列島,對橫貫大陸繼而乘黑潮漂洋過海的亞洲文化起了截流的作用。日本人的身心以及日本的文物上,烙印上了形態不一的亞洲痕跡與記憶。與亞洲朋友的交談,讓我感到仿佛那些積澱在大地深層、沈睡著的「先古的記憶」漸漸甦醒,仿佛我們的共同記憶在「向未來召喚」。 能與六位來自三種不同文化背景、性情癖好各異的設計師對話實在令人欣慰,談資難盡。漢字、韓文字、天城體(Devanagari)等文字的誘惑;傳統書籍裝幀的廣闊天地;通向「無形境界」的設計哲學;聯結傳統與現代的性靈、技藝。這些話題令人精神振奮,欲罷不能。它超越了國籍和語言的障礙,從各個層面襯托出我們亞洲本質的「思維方式」和稟承亞洲優秀傳統的意志。 策畫對談集的是津野海太郎。他創辦的雜誌《書與電腦》季刊獨具慧眼。正是他那種關注書籍未來的思路以及他為此打造的實踐平臺,使他成為引領時代、嘗試重塑知性的優秀編輯人。他與東亞出版界同人建立聯繫的過程中,注意到我的想法和我與朋友之間的交流,並問我為什麼會感悟到「亞洲」(參照卷首的「訪談」),之後他又積極策畫我與亞洲設計師們的對談和鼎談,建議我整理出版談話集。 我和六位朋友跨越國界、語言乃至思維方式的差異,甚至打破現在、過去、未來界線對話的喧鬧。但願以此書與讀者分享其餘韻的湧動和共鳴。 杉浦康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