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與書16《記憶有一座宮殿》
(New Palace of Memory)
1. 你走進了一棟房子。 東南角,有兩個人。一個高大壯碩的勇士手裡舉著一把長戈,作勢要攻擊。另一人則握著他的手腕制止他。 2. 1582年,
利瑪竇終於歷盡艱險,得以從廣東逐步往內陸轉進,最後定居北京,在中國前後居住27年而去世,完成他的使命與心願。他所憑藉結交中國社會各界的,除了從西方帶來的一些新奇事物(如「西洋鏡」)之外,就是各種知識。(尤其天文、數學與地圖。利瑪竇引入中國的世界地圖,讓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唯一中心的中國人大開眼界。)除此之外,利瑪竇還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幫他快速學習中國文字,進而與中國社會溝通,並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。中國人看一個洋人竟然可以讀中國書,已經夠神奇了,看他表演過目不忘的功夫就更覺不可思議。(利瑪竇可以匆匆看一眼四五百個字,就倒背如流。)於是利瑪竇乾脆寫了一本書來說明自己獨特的方法,送給他的中國朋友。
3. 這套新奇的記憶方法, 對中國人來說前所未見,但是在利瑪竇所來的歐洲,當時則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。 古西詩伯西末泥德嘗與親友聚飲一室,賓主甚眾。忽出戶外,其堂隨為迅風摧崩。飲眾悉壓而死。其尸齌粉。家人莫能辨識。西末泥德因憶親友坐次行列,乃一一記而別之。因悟記法,〔遂〕創此遺世焉。 西末泥德(Simonides),是公元前六世紀,前蘇格拉底時代人。古希臘人非常崇拜記憶力,認為它是女神鈕茉辛(Mnemosyne)的化身(鈕茉辛跟宙斯生下了九個繆斯女神)。西末泥德這套記憶法被稱之為mnemonics,正是由鈕茉辛的名字而來。 利瑪竇講的西末泥德怎麼發明這套記憶法的記述,在西方傳頌已久。其中,羅馬時代的哲學家也是政治家西塞羅(Cicero)在他那本著名的《論雄辯》(On the Orator)中的描繪,是最有代表性之一。 從西塞羅的說明裡,我們可以知道西末泥德之所以「忽出戶外」,還另有故事。原來西末泥德是受一位貴族之請,寫一首長詩來歌頌他,以及兩位神祇──Castor 與Pollux。到了現場後,那位貴族卻反悔,只肯付一半的錢,但仍然要求西末泥德在詩中兼顧對那兩位神祇的讚頌。所以,那兩位神祇派了兩個年輕人去把西末泥德從屋子裡叫了出來,救他一命,算是對他寫詩歌頌的回報。 照西塞羅的歸納,這套記憶法的原素就是「空間」(locus)與「心像」(imagine)的結合。所以使用的人必須先在心中構思許多空間,然後把想要記下來的事物形成影像,與這些空間聯想起來、儲存下來。西末泥德「因憶親友坐次行列,乃一一記而別之」,正是這種方法源起之道。利瑪竇在前述「武要利好」的記憶中接著說:「四字既安頓四所,後欲記憶,則默念其室,及各隅而尋之,自得其象,因象而憶其字矣」則說明了一個實例。 因而,西末泥德所創的這種記憶法,也可以說是一種心像記憶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