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表一:和舊書店相關的一些型態
古書店:賣的是頂級的,有骨董價值的舊書,屬於高價位。
舊書店:賣的是各種不同年代的舊書,有時間很久遠的,也有不那麼遠的。舊書的價值也差異很大,多屬於中價位,但也有高價位或平價價位的。
二手書店:年代普遍不遠,多屬於低價位。
廉價書店:只是打著二手書的招牌而已。許多是從出版社滯銷或退書倉庫直接流出來的。不能說是舊書店。
 
From Rex 不需要理由的迷戀/郝明義
問世間,書是何物/徐淑卿
中西藏書文化之別/郝明義
圖文書敗金女MaoPoPo
網路買書的巧合與宿命唐先凱
書得起歐陽應霽
Part 2 迷戀的價值 The Value of Being Possessed
中西藏書文化之別/郝明義

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書,日常生活裡所閱讀、使用、陳列、展示的書,其實,都只是歷史最多不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書。而我們今天和西方社會比起來,會欠缺舊書,欠缺舊書店,欠缺舊書文化,許多原因也就很清楚了。

對喜愛藏書的人來說,舊書店是個不能不去的地方。因此,許多城市都有以舊書店聞名的街道,譬如東京的神保町、倫敦的查令十字路、巴黎的塞納河畔。而在華文世界裡,過去北京的琉璃廠,台北的牯嶺街,也都是大家可以朗朗上口的代表。因此這篇文章是從一些疑惑開始的:為什麼當東京、巴黎這些舊書店繼續以都市的地標而閃耀著,每年不斷地舉辦著吸引許多人參加的舊書展之同時,我們的牯嶺街、琉璃廠卻淡出了歷史的舞台?為什麼伴隨著種種出版業蓬勃發展的指標,我們的舊書店卻沒有相對應的成長?(雖然猶豫了一下,還是要說明一下這篇文章裡所談的「舊書店」是近於「古書店」,而不是「二手書店」。其間的差別,請參見附表一。)

我的思路是這麼走下來的:舊書店是個行業的話,舊書就是這個行業的商品。因此在談中西舊書業變化之前,應該先比較一下中西方的舊書,也就是中西方過去的書有什麼異同。
我們需要多一個想像的動作,把自己拉回到一百五十年以前,大約清末的「過去」,用當時的角度來比較一下中西方的書,看看其中的差異何在。

首先,紙。
中國紙的文化,早於西方一千年以上。中國造紙,最早也是以麻類植物為原料,但是一方面由於是呼應毛筆書寫的需求,一方面隨著造紙技術的發達,原料的多元,紙張也越來越往輕柔的方向發展。西方的造紙技術,是由阿拉伯世界間接傳播過去的。阿拉伯世界欠缺植物,造紙原料很長一段時間逗留在使用破損的衣料(亞麻布)階段,造出來的紙質不夠細膩,因此又使用漿糊來給紙面填料美白。西方世界一方面承續蘆葦筆與鵝毛筆的書寫需求,一方面受阿拉伯世界造紙的影響,因此開始造紙之後,以紙質的堅韌為尚。(到工業革命之前,西方有四百多年時間都是主要以麻布為造紙原料。工業革命,機器紡織大興,歐洲棉織衣料多起來,才開始改以棉為造紙原料。同時,工業革命也給西方帶來大量造紙技術之突破。)

再來看印刷和油墨。
印刷術有兩種,一種是雕版印刷,一種是活字印刷。中國在第七世紀唐朝中葉發展出雕版印刷,第十一世紀北宋畢昇再發明泥製活字,兩者都遠早於西方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的年代。中國從雕版印刷出現之後就一路當作主流使用下來,反而把活字印刷當作是一種變奏,沒有大力發展,其中原因,除了文字美學的立場之外,還有一個原因。活字拼的版在印刷之後,必須先拆版才能再進行其他書的排版,而雕版卻可以一次雕好之後長期使用,並且改字方便,因而在使用便利與經濟效益上,一直是領先活字印刷的。利瑪竇來華之後,就因為目睹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之先進與便利而感嘆不已。(活字印刷之所以逆轉,呈現比雕版印刷更具合理性的領先,與十九世紀西方發明出「紙型」有關。詳見圖說。)

中西油墨也有異。過去中國印刷用的墨料,是延續毛筆書寫使用的墨的系統,適合於附著在金屬活字上,適宜和堅韌的紙張結合。(古騰堡最早印刷的兩百本聖經,有一部份甚至是用羊皮紙印的。)

這種種條件的組合,使得西方的活字印刷是凸版,結合油性的墨料,堅韌的紙張,著重的是壓下去的「印」(Press)。而中國的雕版印刷是凹版,結合水性的墨料,輕柔的紙張,著重的不是「印」而是「刷」。(把墨料塗在版子上,然後把一張張紙貼上去刷平再拿下來。)因而,以代表中國印刷藝術巔峰的宋版書而言,就講究其墨色的「香淡」,而不是墨如「點漆」。
而中西方不同的印刷概念,又一路和紙質的走向相互呼應。雕版印刷只印紙張的單面,和紙張輕柔的走向相互呼應;金屬活字印刷將紙張的雙面皆印,和紙張堅韌的走向相呼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