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t and Books第六期移動在瘟疫蔓延時

多動的中國

薛綬

清末名臣胡林翼,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。在太平天國之戰的後期,胡林翼一日巡視長江沿岸,正為敵消我長之勢而感欣慰之際,突然大喝一聲墜馬。江中一艘西洋新式火輪,逆流而上,其勢如飛,中國船舶無能望其項背。據說胡林翼日後吐血而亡,肇因於此。


憂心西洋力量東來所產生的衝擊,胡林翼是很戲劇化的一位,卻絕不是最後一位。近代之前,有很長一段時間,中國是處於緩慢的步伐之中。胡林翼死的那一年是1861年,大約從那之後,有識之士莫不紛紛提出各種富國強兵之計,用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要設法使國家動起來了。

之後這一百五十年的歷史,中國的歷史的確可以說是一部動的歷史。有戊戌變法這種動,有辛亥革命這種動;有五口通商這種動,有留學生放洋這種動;有五四運動,有新生活運動;有白話文運動,有羅馬字運動;有對日抗戰這種動,也有國共內戰這種動。中國的社會,或被動,或主動;或政治,或經濟,就在不停的動之中。國家與社會如此,身處其中的個人生老病死、悲歡離合的動,就更不在話下。中國文化的本質,應該是注重靜止的。一切的動,是相動於靜的概念。但是這一百多年來,我們在各種影響之下,使得自己的文化產生了質變。

中國大陸解放這五十年來的歷程,尤其是個很好的代表。

首先,我們可以看,自1949年之後,中國大陸的整個社會,就一直處於一個動的狀態,甚至可以說崇尚動的狀態。
解放之後不停的動,可以用下面一些年份的大事來說明:
1952、53年,動的是「三反」(針對黨內,反對經濟上的腐敗)、「五反」(針對黨外,反資本家)。這個階段的動,主要牽涉到和經濟工作有關的人。
1954年反胡風,肅清反革命,這時的動就拉大了範圍。其後,「全行業社會主義改造」、「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」開始,這又是一個大動──因為49年解放之前,曾經以建立一個「新民主主義社會」為口號,很多人以為是允許資本主義存在的一種社會。
1957年,反右派,也就是對黨外右派的運動。
1958年,由於感覺到糧食多到吃不完,各種情勢一片大好,因此之前所有的動,相形之下似乎都是小動,這下更需要一番大動。連「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」的熱情都無法令人滿足,必須進一步超英趕美,實現共產主義。大動之下,就來了大躍進,人民公社,大煉鋼鐵。
1959年,三年自然災害逐漸開始,但是針對黨內而來的反右傾,也在同時開始。反右傾之後,再反文化工作中的右傾思潮。
最後,以上這些所有的動,還都顯得不夠動。因而,1966年開始了文化大革命,來了一場長達十年,動中之動。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微微揮動手中的帽子,就能讓廣場上的人潮掀起波浪,一個指示就能讓千萬人移動去廣闊天地,大有作為,把動的意志、力量與結果,做了淋漓盡致的表現。
中國大陸的這些動,要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上台,提出「穩定壓倒一切」,才算是告一段落。到這個時候,在四個基本原則之下,「左」才成為過街老鼠,整個社會才開始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。

整個社會如此多動,個人之動,當然就不可避免。
由於各種運動,個人自己生活、工作環境必須變動,就不必說了。更無形的是,也許也更深刻的是,「變動不居」的理念體現在每個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以文革時期的例子來說,當父母子女都可以變得互相不認的時候,人生當然沒有什麼原則或規則是可以不動的。同樣的,在各種社會情況與條件不停變動的背景之下,人人都必須要有追求新觀念、新思想的準備。正所謂好好學習,天天向上。而在個人的一切全歸組織來安排的社會裡,唯有你這個人動還是不動是該由組織來決定的這一點,是不動的。


1980年代之後,大陸的動,又體現到另外一些層面了。最主要的,還是經濟的層面。這個層面的動,其速度與幅度之大,與過去政治層面的動相比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有個體戶之動,有萬元戶之動;有糧票布票取消之動,有城市戶口開放之動;有新立特區之動,有改造都市之動;有外資湧入之動,有企業到海外上市之動。隨著2008奧運即將到來,北京城裡到處大動土木,「變動不居」的理念,又以另一種面貌體現在每個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最近,手機是大熱門的東西,大陸的訊息產業裡,行動電話也明明白白地以「中國移動」為名。中國之移動,中國之愛動,由此可見一斑。

還有,中國大陸這些年來那許許多多各種運動的熱潮以及對我們的影響,我不懂,就不多言。但是80年代開放之初,一些歌星開始在舞台上四處走動、蹦蹦跳跳歌唱,取代過去一個歌唱者站在舞台上一動也不動演唱的場面,倒是我印象深刻的。
這樣比較全面的動,才真正說明一個多動的中國。

本期目錄
本期選文
 移動在瘟疫蔓延時
 移動的感覺
 多動的中國
 科幻作品裡的移動
 流徙之戰
推薦網站
別冊
討論區
網上訂購
其他主題書
 
Copyright 2001, 2002, 2003 Net and Books